自律

欧雷 发表于

0 条评论

就像在《现实世界中的交流》中讲「交流」一样,在讲「自律」之前得先说下这个词在本文中是指什么,缘由也正如那篇文章中所说——

很多时候,人工的概念就是像上面所说的,虽然能够借助于构成概念的字词以及被压缩的信息对其掌握大概,但若是没有结合其他辅助材料而纯粹地想搞清楚那些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最终会发现没有唯一的答案。

如果知道某件事是对的,对自己有益的,但对其没兴趣,没打心底觉得它重要或想去做;在这样的前提下去制定什么计划,能不能做起来是一回事,就算去做了,每天、每周逼着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效果差是肯定的,还会心情不快,如同上刑——这不是「自律」,而是「自虐」。

那么「自律」是什么?我所认为的「自律」是——在明确知道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的基础上,约束自己将资源(尤其是时间、精力这些很有限且很宝贵的资源)尽可能向目标倾斜而减少在无关事情上的投入,进而形成习惯,提高个人效率——自律使人自由;优秀是种习惯。

「自律」是「约束」,而不是「束缚」。

社交

如果说「社交」就是有意地去交朋友、积人脉,那这是我所厌恶的,想要逃离的——我不需要所谓的「朋友」和「人脉」。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是「价值互换」——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只需两个「人」就行。从动机上来说,促成这种「关系」建立的根本原因无非是天然或利益。

天然的「人际关系」是自然而然建立的,不受个人的意志控制,如:作为自己的「创造者」的父母;跟他人建立「关系」后所带来的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像兄弟姐妹、亲属、同学、同事等等。血缘越近的「关系」越难以解除。

利益驱动的「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而去主动建立的,如:朋友、情侣、夫妻、性伙伴、师生、雇佣等等。利益包括金钱、权势、色欲、情感、荣誉、名气等。

就像引文里所说的,「利益」不仅仅是人们第一感觉所认为的金钱等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知识等精神上的。如果有人愿意跟你接近,说明你对他来说是能满足他个人利益的,具有利用价值的,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我相信人是有感情的,在维持两人关系上感情也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血缘」和「爱情」这两种神奇的东西;但我更相信它们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如果有人想反驳我,只能说两人的关系还没触及其中某人的利益底线。

所以,社交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不会去为了交朋友、积人脉而跟谁建立关系,更不会去维持一个不管从眼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对我没啥价值的关系。

如果一个关系对我没有价值的话,我要是不讨厌那个人,会基于道德修养给予其基本的尊重,否则就「人生黑名单」里见吧。

我需要的不是「朋友」和「人脉」,而是「同志」——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现代人主要通过微信之类的即时通信应用与他人保持联系,但对于我这种不想交朋友、积人脉的人来说,它们有什么用吗?除了跟家人说话以及与他人探讨之外,好像实际真没什么用!

那为什么之前一直觉得微信很有魔力,总是想打开发发朋友圈,然后再看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呢?应该是我有什么心理缺陷吧!

虽然我现在还是会总发朋友圈,但心态不同了,不再是寻求认同等无聊的心理,而是就单纯地分享我那一刻的想法,并作为日常事件的记录,别人是滑过还是评论,无所谓。

前段时间我总是在朋友圈中发对某些现象的个人观点,主要是批判,家人觉得这样不好,叫我不要发了。甚至老婆认为我总发那些有的没的,过多地暴露自己给他人,会对我不利。我就反问她:「你怎么就知道我发的那些不是故意让别人看到的呢?」

我朋友圈发的内容就是真实的我没错,而不是塑造的「人设」;是我故意让别人看到的也没错,就是为了起到筛子的作用——喜欢我的欢迎多多评论、交流,讨厌我的赶紧把我拉黑,最好在拉黑之前告知一下,好让我同时加入到微信黑名单和「人生黑名单」中。

另外,谁要是想通过朋友圈那点信息量就让我处于不利地位,是不是想多了?就连生我养我的父母和日夜同床的老婆都对我不甚了解。

不过,家人让我别在朋友圈中发个人观点这件事是对的——朋友圈不是一个适合表达观点的地方。虽说我现在发朋友圈无所谓他人评论与否,但在发个人观点时还是希望能有人互动讨论下的,发在朋友圈里几乎不会有人评论,还是知乎等处更适合表明立场和探讨。

因为我现在发的朋友圈是日常事件的记录,并且朋友圈的想法一般在发了之后过几个小时就没有价值了,所以基本每周都会清理一次失去价值的朋友圈想法。

由于我现在不是很想在社交软件上浪费时间,微信打开的频次比以前低很多,其他以往常用的带有社交功能的应用也是,甚至之前还卸载了一些应用或关闭了几个功能,如:Facebook、LINE、脉脉、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等。

运动

作为办公室一族,大多数人虽然脑子的运动量很多,但身体的运动量却很少。

一是没有留给专门去运动的时间,本来工作就忙,竞争又激烈,有那时间不如去追剧、看综艺、玩游戏等放松下,或者去学习以保持竞争力;二是懒得去特意给运动腾块时间出来,既没有很喜欢运动,又没觉得不运动就会死,为啥要办个一年用不了几次的健身卡而白花钱?干嘛要定个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的锻炼计划?

一直以来,我也差不多是这种想法,但由于我现在所在公司的工作时间相对人性化,以及在前年年终总结中明确了我日常时间划分的原则,再加上现在比以前更明白运动对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留了一些运动的时间出来。

如果真要运动的话,应该渗透进日常。我运动的目的是保持健康,而不是塑造体形,因此我不会去健身房。

目前,工作日我是采用行走的方式来运动——在公司里上下楼尽可能走楼梯而不乘电梯,既锻炼了身体,又有效利用了本来用来等电梯的时间;中午一个人走着去有点距离的地方吃饭,吃完再走回来,身体在运动的同时还能用脑子思考问题。

以下为常走路线,来回共 3 公里左右——

行走路线
行走路线

周末的话,不工作的那天会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果选择户外,就去爬山或者到别的地方走走;若是在室内,就可以玩《健身环大冒险》或《舞力全开 2020》。

老任真是为我们这些御宅族操碎了心,除了做那些常规意义的游戏之外,还研发了《健身环大冒险》这种拯救我们健康的游戏……不得不竖一个大拇指!👍🏻

老婆更是时时刻刻关注着我的身体健康,知道我不是很爱运动但爱玩游戏,在前年程序员节时买了《健身环大冒险》送给我。虽然时隔四个月才拆开第一次玩,但是……爱你哟!😘

学习

人为了生存、生活需要知识,要更好地生存、生活就需要更多的知识;尤其是我们这种脑力劳动者,如果不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与已有知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完善的体系,就会逐渐地被工作及社会所淘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然而,已工作的人不像学生那样有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尤其是有了另一半的,有孩子的人时间更少。不光是时间,还有精力。

知识是无限的,而生命,或者说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选择合适的方式学习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之前认为最值得去学习的是哲学、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这四个学科,并且它们都要加上「纯粹的」这个修饰语,也就是说侧重于理论研究而不是实践应用——这是站在让自己更了解世界的角度去想的,若是从现实生活问题的角度出发的话,应该是经济学和心理学这类以人为中心的学科。

「最值得去学习」并不是「只去学习」,而是以提到的那几个为优先,并以它们为基础去发散学习其他的。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像报班培训、阅读书籍或文章、观看视频等。因为我在非上班时间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首选非独占式学习,这就可以在通勤途中或走路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一般来说,在某个固定地点阅读书籍或文章、观看视频时,大脑是活跃的,但四肢是空闲的;在开车、走路时,四肢是活动的,而大脑是闲置的——有没有一种在四肢活动的同时让大脑也活跃起来的学习方式呢?有!听书就是!

之前知道听书这么个方式,但一直没去在意,直到我真的很想扩展知识面并迫于没有太多时间看书时,突然就想起了它,不禁惊叹——「妙啊!这不就是适合我的方式吗?!这样我就可以在开车、乘地铁和走路时学习啦!」

在地铁上也可以选择看书,但效果不太好——一是我通勤的距离单程时间短,也就半个小时左右,还没看多少就到站了,也许连状态都还没进去,尤其是像《工具论》这种略为晦涩的书,看着更慢;二是乘地铁大多情况是没座位的,并且环境嘈杂、人来人往,很容易分神。

倘若是听书的话,耳机里的声音会抵御外界的嘈杂,闭上眼睛就能够让心里更平静,并且是站着还是坐着并不会有任何影响。另外,从家出来开车到地铁站附近,从进站到出站,再从地铁站走到办公室,这一路上的学习几乎可以不被中断。

如果早上到公司或中午吃完饭回公司的时间早一些,落座后可以再看一个小时左右的书或文章。

做事

我做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要么毫无计划,随心随性,随机应变;若是有所计划,严格执行,要见成果。我向来不喜欢计划被打乱,这会使我焦躁。

下面就来简单说说我在日常做事中的计划性——

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并且记忆力会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年龄的增长等原因而衰退;另外,记忆还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慢慢淡化。鉴于这些原因,让大脑不去特意记住一些相对不重要的事情以及做好日常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善用提醒类和日历类应用记录一时的和周期的待办事项——自己和家庭的事用提醒类应用,有外人参与的事用日历类应用。

关于如何去区分使用提醒类和日历类应用有人会感到疑惑,对于我来说,提醒类应用用于相对随意、灵活的事情,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提前、延期或者取消执行,自己和家庭的事一般属于这类;而日历类应用则用于相对严肃、固定的事情,跟别人约好的或者工作上的事情在没发生特殊情况时不会改期或取消,通常属于这类。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做好、做成一件事需要提前规划和计划,因此「人生 OKR」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有人生目标,将其拆成十年目标、五年目标、年目标和季度目标;每级目标分解出几个关键结果,除了季度的关键结果会成为下一级目标的参考,季度的关键结果会成为更细分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天。

人生 OKR 与工作 OKR/KPI 最好是重叠的,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更好地提高完成度和质量。

每日之事都要记录,以周或月的频次复盘。

我是从 2016 年 4 月开始慢慢养成了每天通过 Google Sheets 记录工作内容的习惯——每季末或下季初制定下个季度的目标,这通常是跟 KPI 相关的;每周末或下周初制定下一周的计划;每个工作日的上一个工作日下班或当天上班时想好当天要做的事情,并在下班时记下当天的进展、心得等。

工作记录
工作记录

每天要做的事除了记录在 Google Sheets 上之外,我还会在 Teambition 上建好相应的任务以更好地催促自己——看到任务逾期未完成,我会心怀愧疚;当任务完成时,心中如释重负,并会有一丝成就感。

自从我开始践行「人生 OKR」之后,将之前记录工作的习惯和方式进行了「升级」——

不仅要记录工作上的事情,还要记录其他个人化的日常事件,因此 Google Sheets 和 Teambition 会各多出来一份要记录的内容,其中 Google Sheets 的部分叫做「欧雷的事件簿」。

「欧雷的事件簿」在工作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扩展——「季目标」中不仅有季度的 OKR,还有拆分后的月度 OKR;「周计划」则是将月度 OKR 拆分后的结果;工作记录中是工作周,而这里是自然周;每日的记录将遗留问题与心得感想明确区分开。

欧雷的事件簿
欧雷的事件簿

无论公司有没有写周报的要求,我自己也要写个人版周报,主要内容是在这一周内「人生 OKR」的进展和由日常事件引发的思考。

最后就是季度总结和年度总结了。目前未曾写过季度总结,暂时还不知道如何去写,不过应该与周报和年度总结差不多吧。

结语

一个人应该多多关注自己内心和世界万物,而不是他人,就算关注他人最终也是为了成就自己。

创作不易,若本文给你提供了价值,还请不吝欧雷充电

左为微信,右为支付宝;充电累计 ¥88 以上可在付款时备注或邮件告知昵称和需要被链接的网址,会列在「赞助」页。其他方式与具体规则请见「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