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是怎样一步步走进死路的

欧雷 发表于

0 条评论

每个人生下来后,都会被身处的文化桎梏所绑架——中日韩朝东亚几兄弟被儒家的糟粕(或者说扭曲的儒家)所折磨,而其他国家则基本是被宗教信仰。

进入现代社会后,东亚几兄弟共通的主流人生模式是:

  1. 埋头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好大学,毕业之后找个好工作;
  2. 有工作后尽快结婚,结了婚就赶紧生孩子;
  3. 给别人工作到退休,可以领退休金了再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背负着种种「责任」和「道德」过下去,如此模板化的人生,身为 21 世纪 70、80、90 年代出生的人,应该都是有很强烈体感的。

按照这模板去活的人,很难说他们有什么活力,焕发了什么生机——

很多人是 30 岁就死了,到 80 岁才埋葬。

本间久雄

上面这(据说是)出自本间久雄的名言,可谓是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主流人群的人生状态。

既然如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是「主流」状态,那就代表是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下面就以我的认知水平来浅谈一下比较基本的。

信息壁

上文中提到的人在出生与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民族文化、风土习俗、原生家庭氛围等作为信息壁的最底层,构建了一个人的基础认知。

学校教育、职场文化、网络推荐信息等会在扩展信息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强巩固原来的信息壁,促使一个人的认知变得窄化、固化。

信息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经历一些事物让对自己来说的「未知」变成了「已知」,从「不确定」变成了「确定」,形成了应对事物的「经验」与「路径」;
  • 外界规训自己要遵守各种规则,好奇心、探索欲逐渐被压制,甚至会磨灭消失,变得像被驯化的野生动物般顺从,令打破边界的概率大幅降低;
  • 人本能地倾向于节能、省事、轻松,面对「已知」且「确定」的问题,沿用过往「经验」与「路径」最舒服,何必要费脑细胞思考或冒着破坏规则被惩罚的风险。

由信息壁所围成的区域,就是大家熟知的「舒适圈」。

困在信息壁之中的人,就像井底之蛙想象不到井口之外的世界是咋样,如同夏天的虫子不知道还有冰的存在。

不信任

可以说,对陌生事物默认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并保持警惕,这既是一种本能,又是在经受社会毒打后的选择——都是为了能够且更好地生存下去,这很好。

但是,在与信息壁的共同作用下,会让自己难以相信并接受新鲜事物,总觉得那是骗人的把戏,心想:「怎么可能有那么好的事情?!」

去年我在向 Web3 领域的全栈开发转型后,写了几篇经历总结文章,然后分发到掘金,有的人在评论区的发言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信息壁与不信任共同作用下的状态:

文章评论
文章评论

在与外界交互时,比如跟人聊天或做自媒体,完全不透露自己任何层面的真实信息是最安全的,但这永远无法取得他人的信任。

他人的信任是拿自己的真实交换的,要想被他人信任,就要先去信任他人。

对外界信任的程度,影响着自己思想开放的程度。

不自信

在面对与外界的冲突矛盾时,绝大部分人的应对方式是消极地忍受或回避,而非去明争暗斗或绕路前行,也就是不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虽然让一个人不自信的因素有先天的,但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环境,如外界规训、他人负面评价等给自己的行为制造负反馈的行为。

大量的、持续的负反馈会使心理不够强大的人变得不自信,令本来就不自信的人变得更加不自信,严重者会抑郁。

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往往影响着突破现状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结语

什么是「死路」?

你无法选择在哪里及以怎样的方式出生,成长环境为你塑造了信息壁,使你对外界变得不信任,令你变得不自信。

你越不信任外界,越不自信,信息壁就越厚越牢固结实;相反,如果试着放下偏见去接纳,卸下防备去敞开,顶着压力向前走一步,信息壁很可能就变薄了。

如果你正在走的路没让自己感觉到是在「活着」,几乎没什么意义感,那这条路就是「死路」。

创作不易,若本文给你提供了价值,还请不吝欧雷充电

左为微信,右为支付宝;充电累计 ¥88 以上可在付款时备注或邮件告知昵称和需要被链接的网址,会列在「赞助」页。其他方式与具体规则请见「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