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欧雷 发表于
我的故乡,肯定有一部分人以为是沈阳,并且当被外地人,尤其是非北方(东北和华北)的人问起时,我也是如此回答的。之所以「说谎」,是因为即使我说了,他们也有极大的可能不知道我所说的城市是哪,是在哪,我也「懒得解释」,直接说出共用一个区号,相邻的,有冠名的军区和铁路局的,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教、军事和商贸中心的省会来得省事多了!没准哪天就会被合并进去而成为县级市,那时我就可以毫不「心虚」地说「我的故乡是沈阳」了!
不过,现在还是在这里「澄清」一下我的故乡到底是哪,让那些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人能够「恍然大悟」,并当作是对自己的故乡做个介绍、宣传了——
我的故乡叫「抚顺」,这个名字是明成祖朱元璋所起,意为「抚绥边疆,顺导夷民」。她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发祥地,努尔哈赤当年就是在下辖于抚顺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赫图阿拉(兴京)建立的政权;她是雷锋的第二故乡;她是奥运女乒冠军王楠和国内影视明星佟大为等人的故乡;她是国内煤精的主要产地,有「煤都」之称;她是少数民族的种类和占比较高的多民族杂居地,除汉族外主要为满族、朝鲜族、回族和蒙古族……也许将来我也会成为她的一张名片,而且是金的(哈哈哈)!
家乡的方言,往广了说是东北话,往细了说是东北官话吉沈片通溪小片,与那英、吴昕、郎朗、林更新的故乡沈阳和赵本山、小沈阳的故乡铁岭属同一小片,无大差异。
东北话的使用人群主要在东北地区——「东北三省」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不包括大连),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和赤峰,还有河北的秦皇岛。它是与普通话最为接近的方言,并且越往东北方向越接近,「东北味儿」越轻。据说哈尔滨的发音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所谓的「东北味儿」主要是指「发音」,而不是「读音」。东北话中大部分字词的读音与普通话一样,但是听起来更为低沉,这是因为东北话的音调比普通话低——就像乐谱中高低音的「do」;如全国人民都知道的那样,东北人在说话时会将字词「儿化」,但不是任何字词任何情况都可以儿化(我不知道有什么规律);虽然能够发出卷舌音,但口语中经常发平舌音,即 zh、ch、sh 发 z、c、s,r 发 y;方言词中有些来自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或外语的词汇,如满语、俄语、日语等。
作为「东北味儿」最浓的辽宁人,在方言内部差异较大的吴语地区待了三四年,听了三四年的「普通话」之后再次回到家乡,之前一点听不出来的「东北味儿」变得能够很清晰地分辨出来,谁浓谁淡一听便知。
在沈阳桃仙机场买机场大巴车票时,我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说:「请来一张到抚顺的车票。」当工作人员一开口,我就偷笑,并在心里说:「哎呀妈呀!妹儿你口音真是忒重了!」回到抚顺之后听其他人说话也是差不多的感觉,但是听父母和姨家讲话就好多了,没那么浓重,可能是因为爷爷、奶奶是河北承德人并且老妈她们是在新宾出生的原因(新宾离吉林很近很近),所以我家人算是「东北味儿」最浓的地方中口音较轻的。
前几天跟初中同学出去吃饭,总共四个人聊天,我和一个在吉林工作的人说的是有口音的普通话,而在北京工作和留抚顺工作的则是浓重口音的家乡话。
我现在的情况是家乡话也说不标准,普通话也说不标准——说东北话很少用方言词,说普通话带些抚顺口音。
家乡四季分明、天气干燥,除夏天之外,我的脸上和手上很容易起白皮,不涂润肤品出不了门。因为植被覆盖率较低并且雨水不充足,总有种干巴巴、尘土飞的感觉。如果是在杭州,即使很多天没下雨,也会每天都听到好几次《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洒水车的音乐声。
与我所去过的其他城市相比,家乡的环境就是「脏、乱、差」,每次回去都有种进垃圾堆的感觉——地上随处可见的废弃物;车一过后轮卷起的尘土;雨雪过后泥泞脏黑的路面。
前几次回去时虽然感觉渐渐有点变化,可还是那样,但这回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地面上干净得多得多了!有如此大的变化的原因,也许是受沈抚同城化策略的影响,政府在环卫上加大了力度,加之市民素质提高了一点,减少了乱扔垃圾的行为。
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绝大部分的公交车已经更新换代,采用新能源环保车辆,并且尾部 LED 能够像杭州 290 最新车型那样用文字和图形显示出当前车辆的运行状态——左转、右转、刹车等。听家人说,好像也有车载空调。还见到更高级一点的车,在尾部显示线路的 LED 下面还有一块更大的用来显示广告的 LED!这样能够同期播放更多的广告,为公交公司赚取更多的利益,也许每个广告的费用也会更高吧!
还有一个对我来说不太起眼的变化,就是在商场外围停车采取人工收费的手段了,工作人员都穿着「××泊车」的制服。这是个好事,规范化管理。
不像南京那样,一提到「特色小吃」立刻就能够想到「秦淮八绝」、鸭血粉丝汤、汤包等,家乡的特色小吃,我能很确定地说出来的只有麻辣拌。
外地人一听到「麻辣拌」,会因为名字的相似性而认为这是巴蜀地区的,是麻辣烫的变种。「麻辣拌」是「麻辣烫」的变种应该没有错,传说中麻辣拌的来源就是跟麻辣烫有关,但它绝不是巴蜀地区的特色小吃。麻辣拌就是一种将土豆片、海带结、宽粉、细粉、青菜、丸子、闷子、鱼丸等食物放在一起经调过味的开水煮烫后沥干放到小盆里加入麻油、辣椒面(碎辣椒)、糖、醋、盐等调味料后搅拌而成的「菜」。说是「菜」,但一般不用配馒头、米饭等主食,除非你吃不了如此重口的或者食量大。
要想吃麻辣拌,首推「晓亮麻辣拌」!要说原因的话,就是「正宗」、「好吃」!「晓亮麻辣拌」,最初只是抚顺六中附近小巷中众多麻辣拌店中的一家店的名字,经过晓亮的努力和他老婆的协助支持,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品牌!晓亮所做的麻辣拌能够脱颖而出走上连锁之路,足以证明他(家店)的实力!你听说过有其他开好几家麻辣拌店的人吗?
第一次光顾他家,记得是我上高一时,那时的午餐、晚餐基本就是到「晓亮麻辣拌」——「来份麻辣拌!不要丸子、海带结、豆芽、细粉,多来点宽粉,多麻(油)多辣(椒)!」——几乎每次都如此说,晓亮都记住我的口味了。班级里的同学只要吃麻辣拌,基本都是吃晓亮家的,如果有谁要去买麻辣拌,那个人就会一下买好几份——帮那些关系好的「懒」同学带的。一到吃饭点他家就会排长队,与附近其他做麻辣拌的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能够早点吃到饭,我们都是守在教室(后)门口看着手表,一听到下课铃就像听到起跑的枪声一样冲出去跑向楼梯,身手矫健地翻出近两米高的围墙,一路冲刺直到终点——「晓亮麻辣拌」——简直比刘翔还刘翔!
在 2007 年时,我高中毕业并到沈阳继续学业,某次回抚顺后去高中附近回味「晓亮麻辣拌」的味道时发现晓亮居然不在,在店里的是他父母。询问后得知他也去沈阳了,在中街冰点城旁边的巷口开了第二家店,和他老婆(在抚顺时没见过她)还有一个学徒一起打理。这应该算是事业的第一次大进展吧?那时店里不仅卖麻辣拌,还卖炸馒头、鸡骨架、肉串等「零食」。晓亮把麻辣拌带到了沈阳,让沈阳人和其他在沈阳的人也能够品尝到抚顺的特色小吃。让人高兴但又觉得有点糟糕的是,有不是沈阳人的人以为麻辣拌是沈阳的特色小吃……更糟糕的是,有(貌似是)抚顺的人说他家的麻辣拌是模仿的……
从 2011 年到杭州后已经 3 年左右没吃麻辣拌了,昨天从清福陵回抚顺后又到老地方回味「晓亮麻辣拌」的味道,这次发现连晓亮的父母都不在店里了,而是两个不认识的人!「诶?!换人了?!」现在的店主听到我这么一说,就立刻明白我是老顾客:「他们也去沈阳了,我是他们亲戚。」用我勉强记得的「菜单」点了一份麻辣拌,最后不忘加一句:「多麻多辣!」虽然没嘱咐,但这一盆麻辣拌中又多加了一份「伤感」和「失落」……
因为打算在临回杭州之前吃一次晓亮亲做的麻辣拌,回家后习惯性地打开大众点评在沈阳地区搜索「晓亮麻辣拌」,没想到有结果,而且不是一个!这时知道了晓亮的事业又有了大发展,虽然跟我没什么关系,但也很为他高兴!
第二天,也就是今天,到中街后进入那条小巷,看到原来的位置不是「晓亮麻辣拌」而是别家的麻辣拌,并且附近有好几家。这证明了「晓亮麻辣拌」的成功!继续往前走快到尽头时终于看到「晓亮麻辣拌」了,满怀期望地进去一看,不仅他不在,连他老婆都没在,只有那个在做麻辣拌的人看起来有点眼熟,应该是之前的那个学徒。有些失望地等接外卖电话的人说完话,问他:「晓亮呢?」他有些警戒:「你找他什么事?」我表明自己身份:「我是老顾客了,想看看他。」
有些不好意思地背起背包朝着那人告诉我的晓亮所在的位置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家更大的看起来更为正规化的「晓亮麻辣拌」,硕大的店名右下角有「中街旗舰店」几个字。刚到门口时正巧看到晓亮的老婆走出来,互相微笑后我进店朝向吧台走过去,心里知道这回应该不会期望落空了!果然,从递餐口中看到了晓亮的身影!吧台小妹在问我需要什么时,我对她说:「等一下。」然后双手按在吧台上低头伸脖往厨房里面望,可能小妹看出了我的意图,朝里面喊了一声:「姐夫,有人找你!」晓亮看到我,说:「哎呀,看你咋那么面熟呢?」我激动地笑了:「还记得我不?」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对话。聊天中得知这家店是国庆刚开业的,不算加盟店已经有三四家分店了。从他现在的样子能看出来各方面进展地不错,很幸福。
可能是因为我见识得多了,心胸变得较以前豁达了,也可能是因为家乡发展到了我所能接受的城市环境的程度,所以现在对她不那么「鄙视」了,反而多了些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我不想说「抚顺,我爱你」,而是「抚顺,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