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三个月,我都干了啥?
欧雷 发表于
迄今为止,我已失业快仨月了,确切地说是两个半月,在家里蹲了十一周。
在这 3 月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 Q1 的末尾,我想总结下「KPI」的完成情况。虽说我已在周报中零零散散地记录了一些,但还是在此一起回顾下,能够更清晰且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前置背景
在说我 Q1 要做以及做了什么之前,先较为简单地介绍(重申)一下我的意识形态,因为这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做事的方向与方式——
知识
读书无用,知识有用;知识无用,智慧有用;智慧无用,生活至上——这二十四个字,不是我从哪看的,听谁说的,而是自己总结出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二十四字,每八字为一组,呈递进关系,代表着三个认知层次——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死读书和读死书对掌握知识无甚助益;将读什么书与读几本书作为目标,不会学到什么知识,而该将学习知识本身作为目标,书本只是为达成此目标的众多手段之一——读书无用,知识有用。
根据能否解决问题及多大程度上解决,知识可被分为有用的与无用的,时效越长、越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的知识越是有用;然而,再有用的知识若不去用,它就是无用,如何运用知识是智慧,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知识无用,智慧有用。
人活在世会遇到各类问题,时常被蒙蔽双眼而烦恼困扰,这时只有两种应对策略,即两种智慧——与之相互纠缠而斗智斗勇的「人精」智慧;跳出人祸以规律治之并淡定的智慧。无论哪种,都是为更好生活的手段——智慧无用,生活至上。
虽说如此,知识是根基性的存在,缺乏知识必然不会过得好;为了活着的终极目标,得不断获取更为有用的知识,并学会如何去更好地运用它们。
知识会以多种形式存在,具备不同的纯度、精度——
为了方便阐述和理解,本文将默认不严格区分「数据」、「信息」与「知识」这几个概念,可以临时把它们看作是一回事——都是「知识」。
这样一来,在本文的语境中,职业、专业、业务等领域知识是「知识」,语言、文字、图形、代码等符号系统也是「知识」。
将「知识」根据是否被符号系统外化分类的话,已外化显现并记录下来的叫它「显性知识」,未经外化仍存在于某个人的意识中的称为「隐性知识」。
基于「万物皆可描述」的理念,任何「隐性知识」都可被适当的形式描述出来,即便会有一定程度的失真,这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也是让知识流动起来的基本前提。
综上所述,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全面且好用的知识管理体系。
自由
我所说的「自由」,简单地说就是「不破坏社会稳定且不恶意损害他人地做自己」,这就囊括了:基本不被强迫地做事,做自己想做的事;自身权益有所保障,包括自己产生的数据。
国内当下的主流,以虚拟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公司中的知识工作者(白领)与实体行业的工厂流水线中的工人(蓝领)从被企业主如何对待的角度来看没多大区别,皆为流水线上的一环、可被更为先进且自动化的手段所取代的螺丝钉。
站在经营者的立场,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无可厚非,换作是我也会讲究成本与所得;但转为员工角度,就总觉得自己没被当成是个「人」,纯粹的工具化角色,被尽情地压榨与利用——立场与地位的天然差异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这里面的主要问题是当前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及公司没有真正的从上至下的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期望)未来的主流是基于合约或共识的灵活就业形式:
- 我有你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能解决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问题,只在某个时间段能提供服务,不接受某些行为与要求,我们谈下报酬签个合同吧;
- 我们在某个方向上有高度重合且强烈的诉求,与其各自单干形成竞争关系,不如去合伙打造并实现理想,有收益了按约定比例分成,对发展等出现分歧了就分道扬镳。
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可同时参与多个组织的工作,能随时加入与退出,不被单一组织所霸占,与当下比更为灵活与自由。
届时当前的这种公司还会存在,但规模不会很大,要么是干活的主要是企业智能助手,要么就认识到员工也是「人」而学会共赢——相较而言,前者更符合经营者和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所塑造的思维模式。
采用企业智能助手这种数字员工去取代大多人类员工的工作,虽让一部分人失业或降低待遇了,但同时也将人类员工从部分 bullshit job 中解放出来了,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并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鉴于此,我要促进企业智能助手的诞生与发展——前端开发的标准化和工业化,与上下游之间打通并建立一体化的链路提效管线,以知识为源头进行应用的响应式动态转换构建。
上述两种灵活就业形式,参与者自己实际上就是个自由职业者;所以说,在我所期望的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择业足够自由的自由职业者,自己是自己的老板,自己就是一家公司。
Q1 KPI
由于 Q1 基本失业在家,所谓的「KPI」就完全是自己本年目标的拆解,在去年的年总结中有粗略提到——
从明年开始的主旋律就是「破局」,也就是说,我要跳脱出当前的「主流」,另辟蹊径寻找符合并适合自己的叫做「欧雷流」的道路。
在 Handie 上除了继续优化并完善配置化与跨 JS-based 技术栈方面的能力,还会去探索挖掘前端开发及团队协作工作流相关的功能特性。
将「反混沌」相关的事物进一步整合,并与「FES」进行联动,争取打造成一个高质量的知识型社区!
开始塑造上文所说的个人知识库产品 KnoSys。
在年后大家都回公司开工时,我也略微地罗列了下 Q1 要做的事情:
可以看到,列出的 16 个任务中有一半没完成——有的是一点没做,有的是只做了一点。另外,我实际做的事情还有些没有列出来。
生活方式
若某乎上有「已婚中年男人失业仨月是怎样一种体验?」这个问题的话,我的回答很可能是这样的——
简单总结就是:焦虑,迷茫,淡然。
没有相对固定的、能够覆盖日常支出的收入来源了,虽有一定的积蓄,但长久下去必有弹尽粮绝那天;倘若在这期间突降什么意外,不知到时我们会如何面对——使我焦虑。
纵有大把时间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不知道怎么切实可行地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与理想等创造出可变现的产品和服务以助我们尽快摆脱当下的窘境——让我迷茫。
想那么多没啥用,既无法解决问题,又徒增烦恼,进而更加焦虑和迷茫;停止精神内耗,当前想做啥就尽管去做并用心做,无脑相信自己,顺其自然——令我淡然。
即使几乎每天都在家,我依然保持着与上班时差不多的作息时间——早上七、八点自然醒后起床,出了卧室门就直接进书房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一般到晚餐前;晚上十点半到十一点半之间关灯睡觉。
与上班时不同的是,工作日一般只「工作」四天,剩下的那天选一个天气还不错的日子出去(山中)徒步,践行我的「暴走杭州」计划,并尽可能拍视频以作记录和留念: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去年年总结中说的不再以「俗套」的方式写「年总结」,我已连续写了八周的周报:
初步打算下月起在学习知识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下面这本书开始:
在学习知识上消耗更多时间的话,必然要在其他方面削减时间,这就得改进思维方式、做事的方法与工具,进而提高办事效率。
因为没有收入,我们过起了更加低欲望的生活以节省开支——取消了不必要的订阅服务;囤着的没有规划的域名不再续费;购买性价比更高的日常必需品,口味、体验啥的已没那么重要。
知识管理
要谈「知识管理」,就得搞懂「知识」是什么,如何数字化并让其流动起来——
在我的观念里,「知识」即事物本身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总和;将知识数字化就是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去描述事物本身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数字化后的知识需要通过与他人分享或交流的方式才能流动起来。
前几年我就开始在知识管理这方面「布局」,在 Q1 取得了一点点体系化的成果:
- 编写了用于将知识数字化的 QiiDB 的数据规范;
- 简单开发了负责社交的 LinXoid,暂时只是个简陋的互联网名片;
- 把我的个人网站、开源项目官网等使用的网站主题独立出来成为 Jekyll、Hexo 等的主题,名为「Lime」;
- 承担知识管理重任的 KnoSys 可将符合 QiiDB 数据规范的数据源转换生成为 Jekyll 和 Hexo 所需的数据与文档,并能通过 CLI 启动本地调试及一键部署,当前可结合 Lime 快速且便捷地生成 API 文档站。
对我来说 KnoSys 是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它是个关键的桥梁,衔接贯通着我的很多想法和其他项目,如:新一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新一代的虚拟社交、个人智能助手、知识驱动的低代码、代码库即知识库、Handie、Petals 等等。
个人品牌
在上文图片中罗列的已完成的任务,都算是个人品牌建设这一范围内的。
对于亟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与理想等进行变现的我来说,对于想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来说,以个人网站为中心的个人品牌矩阵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在年后开始「工作」之后,我首先就是去梳理了一下思路,把从自我展示到变现这个小闭环中所欠缺和不足的地方给补齐:
除了作为作品聚集地的本站和让他人对我有个初步了解的 yaol.in
之外,我的个人品牌矩阵目前还包括「共享中心」与「
「共享中心」正如其名,是通过公开或受限方式共享本地个人知识库内容的地方,公开共享的内容基本是容易变动的和我没将之划分到「作品」中的。
为方便浏览查看,我参考语雀中的「知识库」去组织内容,但这种聚合方式在我这里叫做「专题」,并且单篇内容可从属于多个专题:
随着这几年向内对自我的探索,精神世界越发成形且体系化,这时便想为之起个「吊炸天」名字——
互联网上的我是「我」本身一部分的展现与延伸,并且我想将自己通过互联网呈现的那部分塑造成品牌、产品,需要有个专门用来介绍并记录这部分的构成与发展变化的地方,鉴于与我精神世界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将其也叫做「
以上便是 Q1 在个人品牌建设方面所做的事情。
写在最后
在个人层面,今后我会继续围绕着「知识」与「自由」去做事,持续打造和深化我所「布局」的庞大体系;但我不想现在这样坐吃山空,欢迎对我的综合能力或所做的事情能够带来的价值认可且感兴趣的人及企业联系我,详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