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驱动:写在前面

欧雷 发表于

0 条评论

作为不坑别人专坑自己的坑王,今天要开启一个新坑,也就是各位当前正在看的这篇文章所属的文章系列,一句话概括的话——

这是一个阐述我探索的以「知识」为中心的道法术器这四个层面的文章系列,算是《反思软件开发:知识流动》的后续与扩展,应该也会有配套的视频版本。

与那几篇文章()相比,相同点是都把「知识」看得非常关键,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以其为中心去阐述;不同的地方在于,那几篇是站在与他人协作的角度,尤其是企业协作,而这个系列则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去探究。

由于之前通过文章等形式零散地发表过与「知识」相关的观点,故在编写这个系列的文章时,为了系统性、完整性而难免会有些内容与已发表的相重复。

为何而写

写作是一种分享行为,那就从「分享」说起——

分享的意义

什么是「分享」?

我认为把在自己脑中的知识、经历、经验等拿出来让其他人知道,这就是「分享」。分享的形式有很多,如:与几个人聊天;跟一群人开会(工作会议、沙龙、分享会、行业大会等);写文章,拍照片或视频发到网上。

那为什么要分享呢?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最基本的就是排解不良情绪,通过分享发泄出去之后,会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避免产生或加重心理问题。但大多人不愿意看到别人充满怨气的内容,所以这种分享一般是在信任度高的关系间小范围进行。

自己表达欲旺盛,或喜欢总结并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发到网上之后,除了日后有个地方能回顾自己曾经都做了什么,当时感受是怎样的,如何去思考应对的之外,还很有可能帮助并启发了其他人。

传递自己的知识、经历、经验等,让它们去经受更多时间与场景的检验——假的、受限的被淘汰,真的、普适的永流传。真正有用的,应当被更多人知道与利用并继续传承,少走重复的路,这样民族、国家甚至人类整体才能持续进步。

出于名气、影响力、金钱、杠杆效应等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去在某个群体中分享,在网上制作迎合趋势、人性及某群体偏好等的内容。

一个人去分享的动机,很可能同时符合上述多个条件,但只会以其中一个为主要的。

竞争的壁垒

有些人认为技术是一个人的壁垒,掌握了什么专业技能就不怕找不到工作,我只觉得这些人过于天真了。

ChatGPT 这一现象级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它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并非是说多轮对话聊天机器人本身比较新潮,而是它在理解上下文及知识量等方面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了真的能够帮助人类解决很多日常工作生活问题的程度。

那些关注科技动态并且比较具备危机感的人们,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来自 AIGC 的威胁——他们的工作内容完全能被使用 ChatGPT 底层的 GPT 模型所取代!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虽说在互联网相关领域估计有个三五年的缓冲期,若他们不抓紧时间跑在浪潮来临之前转型的话,到时会被直接拍死在沙滩上——届时将会有大批失业人员,被迫再就业难上加难。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的工作受到 AIGC 的影响了,据说有的游戏公司把翻译和原画的外包团队都给干掉了,使用 AI 去生成相关内容——企业家和老板才不会想养更多人,能用更低成本的机器和工具所替代的,为啥还要高昂且不稳定的人?

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保质期(迭代周期)却越来越短,专业技能和低级知识无法成为一个人的竞争壁垒,因为这些都可以被新的技术所取代;只有面向未来的、底层通用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及由此构建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壁垒!

自从进入工业时代,效率成为了社会的普遍追求,到了信息时代更甚。

社会或者说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致使技术的更迭,代际级别的更迭会带来很大的知识落差,在导致大批岗位的换新和人员的失业的同时,那些失业人员需要一些时间去掌握新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并训练相关技能才有可能再就业。

资本主义和工业时代的出现,加剧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稳定性和一切的不确定性是必然。

自身的考虑

在已是信息时代的当下,表层知识与技能的汰换速度随着科技发展而加快,终身学习可以说是每个不想被时代所抛下的人的唯一选择;这就得具备辨别知识与技能的易替换性和掌握不易被替换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一个终身学习者,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迭代效率,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尽量掌握接近于「道」的知识,这样就能快速理解并学会其他表层知识——道生万物;打造个人专属数字化的第二大脑,即个人知识库体系,让真实的大脑做减法。

所以说,这就是一个不间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多来源多模态获取-整合提纯并吸收-分享交流并验证」的循环,符合「IPO 模型」,即「输入-处理-输出模型」;也是由「道」向表层知识辐射,「道」与「道」相关联的多中心网络。

作为同处这个时代的人,作为「欧雷流人生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探索「知识驱动」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在此期间会思考总结出一些内容,想通过这个系列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从而共同进步。

上文所说的几个分享的意义,于我而言最主要的是满足自己的表达欲、分享欲,并基于开放、利他的思想将一些普适的、布道性质的知识免费提供。

虽然很想把自己所知道的和盘托出,但考虑到以下几点,会对进阶知识适当收费:

  • 有用的知识是经过验证的,是智力劳动的成果,需要被尊重,而钱是表达认可与尊重的最直白的方式;
  • 筛选过滤人群,令我知道哪些是真正需要自己知识的人,真诚且认真地服务好他们,与他们深入互动;
  • 让知识不仅是指导我做事的工具,还成为我的收入来源,抵抗劳动异化。

这几点概括起来就是——使知识效益最大化,让劳动去异化。

知识垄断与靠知识(信息差)去恶意谋利(俗称「割韭菜」)是可耻的,是被我极力反对并唾弃的,我绝对不会走这条路,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内容为何

这个系列的文章都是我的作品;所谓「作品」,就该是其创作者的内心的体现,反映出作者略为偏执的哲学、理念、个性等,从一个作品所呈现出的「画面」就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所以说,真的喜欢一个作品,并非单单因为那个作品本身,而是喜欢上了那个作者略为偏执的哲学、理念、个性等的一部分,实际是被作者本人的特质所吸引,从而渐渐形成信仰,最终是为信仰买单。

在探讨「知识驱动」这个话题时,必然要先明确「知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而我对「知识」的观点又是由我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故而这个系列肯定要先从这些说起。

在这之后,会从思想、方法及工具等几个层面去讲述知识学习与个人知识库体系相关内容,最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且形成闭环的知识循环流。

在工具层面虽说可能会与已有工具(如 Notion、Obsidian、Jekyll、Hexo 等)相结合,但更重要的是用我的自研工具 KnoSys 作为桥梁去贯穿全流程并扩大应用场景,以达到真正「知识驱动」的目的。

除了以文字为媒介的文章,还会有视频,内容上会一定程度地重合。

总结

本文作为该文章系列的导言,说明了我为何要开启这个新坑,以及大致的内容范围;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可持续关注后续动态(除本站之外,还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详见「欧雷宇宙Ouraiverse」计划)。

创作不易,若本文给你提供了价值,还请不吝欧雷充电

左为微信,右为支付宝;充电累计 ¥88 以上可在付款时备注或邮件告知昵称和需要被链接的网址,会列在「赞助」页。其他方式与具体规则请见「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