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如何(上)

欧雷 发表于

0 条评论

在《爱自己:为何》中讲述了「爱自己」的「是什么」与「为什么」,现在该说「怎么做」了,我会用三篇文章去阐述,从相对底层的思维方式说起——

思维框架

人生百态,每个人都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活——

我们应该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弄明白自己想做什么,重视,尊重,并接受自己,不去过那被别人安排好的和别人期望的模板化人生!

虽说如此,但这些都是应用实践层面的,都是表面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生活方式的思想内核理应是趋于一致的,因为「真理」是绝对唯一的。

然而,「真理」是无法触达的绝对客观的「知识」——

「知识」不一定是真的,人永远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其到底是不是真的,只能通过不断的验证使其无限接近于真。

鉴于此,我们只能探索尽量接近「真理」的「元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以其为基础,辅以大量的事实与经验材料学习「次级知识」,进而做出适当的决策。

信息交换

「IPO 模型」,即「输入-处理-输出模型」——

The input–process–output (IPO) model, or input-process-output pattern, is a widely used approach in systems analysi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for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of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or other process. Many introductory programming and systems analysis texts introduce this as the most basic structure for describing a process.

这个模型很重要,可以说是我迄今为止所认为的最基础的认知,是理解世间万物的基石——将在我接下来的描述和日后的文章中更为深刻地体会到。

人体是一个系统,并且不是孤立系统,这就代表人体需要与外界的周边环境进行「能量」、「物质」等的交换——系统的运作遵循「IPO 模型」。

将视点聚焦到由人体的神经系统这个子系统所引起的认知活动上的话,也可以套用「IPO 模型」——

理解事物的过程就是从「输入」到「处理」,这个过程可称为「认知」;如何「处理」是「思维模式」所决定的,「处理」的主要产物是「知识」,当然还包括「情绪」等;至于「输出」及其后续,可见「知识的基本原理」——这构成了最基本的思维框架。

「输入」的材料能否成为「知识」,以及「知识」的形态,取决于「处理」——几乎未经处理,那就是碎片化的点状「知识」;经过梳理抽象后的「知识」,会形成结构化的树状「知识」;「知识」间突破层级限制建立更多有机的关系/连接后就成了图状「知识」。

「思维模式」的优劣与「知识」的形态影响着一个人的理解力、联想力、表达力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唯信息论

与常见的「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不同,我是「唯信息论」者——

世界是由什么组成?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粒子,是物质,但我认为是信息。

在这里,「信息」是个相对抽象、泛化的概念,有不同的形态,如:物质、能量、图形、文字、声音、颜色等等。

信息有「普通信息」和「元信息」。普通信息分为两类:某种形态;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元信息具体是什么样的,应该只有神才知道,大概是类似于「逻各斯(logos)」那种东西。

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信息总量也是守恒的——信息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外一种形态。

就拿「人」来说——

「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包含「肉身」和「灵魂」两个子信息。其中,「肉身」来自于「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而「灵魂」则一直存在,或是其他什么形态的信息转换而来。「肉身」与「灵魂」在母体内通过某种方式结合,降生为「婴儿」。

上段文字中的「存在」、「肉身」、「灵魂」、「精子」、「卵子」、「受精卵」、「婴儿」等都是名词,是以「某种形态」所体现的信息;而贯穿它们的「受精」、「降生」等为动词,是以「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所体现的信息。

世间万物皆为「信息」,TA 们之间不断地遵循「IPO 模型」进行转换;我们所处的生态、地球、乃至宇宙,都是由无数个「IPO」所驱动的,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巨大「IPO」循环。

思维模式

人是否智慧与强大,在于他对思维模式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想要拓展自己的思维模式,可以通过学习各种较为基础、底层的知识并理解吸收后取得,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对形而上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系统科学相关的。

据说查理·芒格有上百种思维模式,当前的我是望尘莫及,暂且只能说说我最常用到的六种——

分层思维

这里所说的「分层」,其在脑中所想象出的图形并非水平或垂直的几条平行线所构成的,而是几个等距同心圆——洋葱模型。

分层思维就是把某个事物,即研究对象,按照从里到外的方向划分出从抽象到具体或从核心到外延的几个层次——越往里,越重要,越不易变,也就越确定。

「欧雷流」的宗旨「爱自己,爱生活,爱他人」就是分层思维的体现,用一张图相对形象地表达的话——

欧雷宇宙
欧雷宇宙

在使用分层思维时,有自底向上与自顶向下两种策略——前者是由外而内,用于输入、抽象;后者则是由内而外,用于输出、推导。

比如,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就会先自底向上地从问题的现象着手去分析其根本原因,再自顶向下地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等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当然,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采用自底向上的策略,但若不是先自顶向下整体统筹后再进行,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只解决了眼前问题,而不清楚其与整体的关联如何——缺乏大局观。

分层思维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思考方式;划清边界,明确主次后逐层思考攻破。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抓大放小」,即辨别出哪些是主要的、可控的并去重点对待,次要的、不可控的就别去纠结。

开放思维

在众多形容人的比喻中,我比较喜欢「水」——因其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被塑造成万物,包裹住并滋养万物——体现了开放性、包容性。

思维的开放不代表没有观点,不仅可以有,还可以很强烈,这不一定会导致自己变得「无知」;人们总是倾向或习惯于去强调甚至宣传某个事物,如某个思想观念、某个传统美德之类,这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令人变得「无知」、「保守」。

「强观点的表达」与「强调甚至宣传某个事物」可以认为是等同的,至于是不是「无知」,在于是否抱有学习态度和怀疑精神——

什么是「无知」?我认为,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对某事妄下结论且态度狂妄、蛮横,即是「无知」。不是说不能评论某事,而是态度问题——如果抱持谦虚、学习的态度评论进而讨论,这是值得赞扬的;但那种「觉得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别人都是煞笔」的态度,就是「无知」。

抵抗自己终有一日变得「无知」的办法就是保持开放的思想——不要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等「本能」地排斥或否定某个事物、思想或现象等,尝试去理解,然后(若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根据「真理」去批判或驳斥等。

没有什么思想理论是绝对的,比如绝对的正确、绝对的优势,能够自洽的就是好的;只要他人的观点主张能够自洽,就可以接受,借之完善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有关意识的、思想的就是主观的,脑中所认知的只是事物的现象材料,并未触及本质,别拿「客观」来说事儿。

主流的未必且很可能不是正确的,对主流的倾向性也是一种迷信。

思维开放的人,具备成长性,不会固步自封地沉迷并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直到毁灭。

上面说了开放思维的开放性,其在包容性方面的主要表现是接受并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

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看别人怎么怎么的,你怎么就不能像 TA 那样」——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可能都会想反驳一句:「TA 是 TA,我是我,觉得 TA 好就找 TA 去!」

这是典型的无视个体差异性的事例。

虽然人与人之间有共性,如生物层面的身体构造与机理和社会层面的文化思想与习俗等;但更该重视的是每个个体由其生活、成长的环境等所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层面的个性。

人不是物件,不应以看待工业产品的「标准化」视角或基于自己的欲望试图去改造一个人,

开放思维允许可能性、多元性的存在,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开放思维能让人获得最基本的自由——思想/精神自由。

合作思维

很多人实际上没把其他人当「人」看,而是作为物件去对待——占有,利用/使用,命令——在同事、夫妻、亲子等关系中很是常见。

这样的待人处世,就是想通过压制与剥削他人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无论是不是有意的——这是零和博弈,是有限的游戏。

我们都是「人」,都有「自我」,也就都有各自的自由意志、信念、诉求等;不能否定他人「自我」的存在,因为如果否定了,就相当于否定自己「自我」的存在。

因此,在我眼中,与他人的关系都是合作关系,无论是同事、夫妻、亲子还是其他的什么;相互之间尽可能互利互惠,能够长期合作——你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这样的视角下,不存在权威,不存在上下级,谁也别想奴役或控制谁,大家都是平等的——即使在地位等方面上会有层级/阶级差异,但这也只是暂时的。

系统思维

可以认为,系统思维是受到了系统科学的启发——

「系统」相关理论的着眼点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实体」间的协作问题,并以某一个「实体」为切入点去研究它的内部和外部。「系统」相关理论的侧重点是「实体」,若将其用在人的「意识」上,就成了「系统思维」。

具备「系统思维」的人,看待事物是从整体出发,向下分解出多个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分析它们各自的功能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影响,并了解整体目标方向及与外部有什么样的联系;在遇到问题时,会思考并采用对整体影响最小且最有利的解决方案。

我相信,掌握了系统思维的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

整体未必就等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和,即「1 + 1」的结果不一定是「2」,可以多也可能少。

这是因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是存在作用关系的,而作用关系到底是什么以及它的影响通常是无法(精确)得知的,也就是存在不确定性。

表面上看似正常、正确而内里实际漏洞百出、错得离谱这种「负负得正」的事情我已屡见不鲜……

看起来再简单的事物,它也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万不可忽略更不能无视复杂性的存在,就如「侯世达定律」一样——

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应当正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让自己这个系统与自己所创造/管理的系统具备一定弹性,从而应对它们,进而减小混沌发生的概率。

数据思维

要说可靠性,人是不可靠的——记忆不可靠、思想不可靠、观念不可靠、道德不可靠……机器、工具、数据等相对来说更为可靠些,更有助于做一般性的改进和决策。

在这里,数据思维主要用于个人与家庭,而非其他场景——

收集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据,如健康类、运动类、消费类、事件类等;在此之上用图表等可视化展示,以便于观察到平时注意不到的健康问题、行为习惯等,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根据情况想办法改善或解决。

刻意将胡思乱想的、灵光乍现的想法和学习的思路等记录下来,并经常性地梳理更新;这样不仅能使知识更为结构化,建立更多的关联,还有助于巩固自己的记忆。

数据思维的基本思想就是将万物数据化,打造自己和家庭的数字大脑。

八分饱思维

很多人追求卓越、完美,而八分饱思维是反其道而行,「八分饱」即可——

做一件事,学一门知识,能够达到及格线以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做到卓越、完美,那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未必达成。在我看来,在多个方面拿八十分比在一两个方面拿一百分强得多。

用在一两个方面取得一百分的精力去在更多有所关联的方面拿到八十分,基于系统原理,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另外,八分饱思维让我不会对某个事物过于执着,适可而止。

虚假世界

曾经有过的想法最近又重新出现在脑中,并且愈发深刻、强烈——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并非真实的。

按照常规的观点,我们肉身所处的世界是客观的、真实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算它对,但「客观」和「真实」也许得打错号。

想象的世界

无论是不是科学,都是由一部分经验再加上一部分想象组成,只是它们各自的占比不同;人通过各种观察方式及手段获得经验信息,再经由大脑加工后形成知识。

人对世界的认知由大脑如何去处理加工经验信息决定,既然如此,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主观的、片面的,是真实事物在脑中所反映出的现象。即使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认知也都是主观的。

不能说多数人所认知的世界高度一致,就下定论「这就是真实的、客观的世界」,顶多是他们之间达成了对「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的「共识」,依然是主观的、片面的。

因为人们是透过现象去了解世界,都是经过了大脑的处理,所以人们所知道的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客观的,或者说所谓的「客观」是不可触达的。

也就是说,人们所说的「本质」,并非真正的本质,而是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不可继续分解或归纳的,即他们的认知极限。

上面说得可能有些绝对,其实我觉得去到达真正的客观世界的唯一方式是——

先破除自己顽固的认知,瓦解包括科学相关的一切知识体系,摒弃「我」这个主体,成为「空」或「水」的状态;再等待来自真正的客观世界的「点拨」的契机。

眼、耳、鼻、舌、身、意是人在人们共同想象出的这个虚假的世界中进行生存和交流用的,只通过它们是无法触及真正的客观世界的。

创造的世界

这几十年的技术发展,人们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机器人、AI、XR,还衍生出「元宇宙」这个狗屎玩意儿!可以说,人类具有造物主情节,想创造出更下等(不是「低级」的意思)的为人类服务的「生物」和「世界」。

《刀剑神域》相关作品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生存的事情,前几部分是在大型多人在线虚拟现实角色扮演游戏(MMOVRRPG)中,《爱丽丝篇》关联的几部分则更是引入了与真人别无二致的 AI 驱动的「虚拟人」!

在《爱丽丝篇》的那个 AI 世界中,除了最高祭司之外的其他「虚拟人」都不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他们都认为自己所处的 AI 世界就是「真正的客观世界」。

那个世界中的吟唱,在外部世界的人看来实际上就是一个程序语句的调用执行,但对那个世界的「虚拟人」来说确是很神圣的。

所以说,我们凭什么认为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就是「真正的客观世界」,而非被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我们难道不是像《爱丽丝篇》中的「虚拟人」一样的存在吗?

谁能证明我们所认为的「真正的客观世界」不是由多个缸中之脑联机而成的网络?

小结

本文简单地从本体论和知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或者说「欧雷流」的世界观——唯信息论。

在这个世界观下,世间万物皆为「信息」,其运作方式遵循「IPO 模型」,整个宇宙是由无数个「IPO」所驱动形成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巨大「IPO」循环。

从人的认知角度来看,「知识」就是神经系统「IPO」之后的产物,其质量与形态可以在「处理」环节应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去调节,因此发现并挖掘真正有效的「思维模式」是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事情。

由于「知识」是人认知的产物,是主观的,所以大多人所认为的「客观」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不存在的,真正的客观世界是不可触达的。

创作不易,若本文给你提供了价值,还请不吝欧雷充电

左为微信,右为支付宝;充电累计 ¥88 以上可在付款时备注或邮件告知昵称和需要被链接的网址,会列在「赞助」页。其他方式与具体规则请见「资助」。